PRODUCT CLASSIFICATION
核心原則:清潔、潤滑、檢查、校準、記錄
清潔:
設備表面: 使用干凈、不起毛的軟布擦拭設備外殼、控制面板、顯示屏等,清除灰塵、油污和碎屑。避免使用腐蝕性清潔劑或大量液體直接噴灑。
工作區域: 清理夾具、壓頭、彎曲臂、工作臺面和樣品放置區域。移除所有測試殘留物(如橡膠碎屑、塑料顆粒、金屬屑、粉塵等),防止其進入運動部件或影響夾持。
夾具/壓頭: 特別仔細清潔與樣品直接接觸的夾具面和壓頭表面,確保無殘留物影響夾持力或造成樣品表面損傷。必要時使用軟毛刷或壓縮空氣(氣壓要低,避免吹入精密部件內部)。
檢查:
目視檢查: 快速檢查設備是否有明顯的物理損傷、松動部件、異常油漬或泄漏。
夾具/壓頭: 檢查夾具和壓頭是否完好,無磨損、變形或裂紋。確保夾緊機構動作順暢,夾持力均勻可靠。
線纜/氣管: 檢查所有連接線纜(電源、傳感器、控制線)和氣管(如果使用氣動夾具)有無磨損、壓扁、破損或連接松動。
安全裝置: 確認急停按鈕功能正常、安全防護罩(如有)安裝到位且功能有效。
運行檢查:
在不安裝樣品的情況下,低速、小行程運行設備(如升降橫梁、移動彎曲臂、開合夾具),聽聲音是否異常(異響、摩擦聲),觀察運動是否平穩、順暢、無卡滯。
深度清潔:
在每日清潔的基礎上,對更隱蔽的區域進行清潔,如導軌縫隙、傳動帶/鏈輪罩殼外部、傳感器表面等。
關鍵部件潤滑 (根據設備說明書要求):
導軌/絲杠: 這是最關鍵的潤滑點。使用設備制造商推薦的專用潤滑脂(通常是鋰基脂或合成油脂),清除舊油脂和污垢后,均勻涂抹薄薄一層新油脂。切勿過量潤滑,否則會吸附灰塵形成研磨膏。
軸承/關節: 檢查并潤滑活動關節、軸承位置(如彎曲臂樞軸點、夾具旋轉軸等),使用合適的潤滑油或潤滑脂。
傳動部件: 如果是皮帶或鏈條傳動,檢查張緊度并根據手冊要求進行調整或潤滑(注意:有些鏈條需要特定潤滑劑,有些皮帶禁止潤滑)。
緊固檢查:
機架連接螺栓
電機安裝螺栓
傳感器安裝座
夾具安裝板/底座
防護罩固定件
使用合適的工具(如扭力扳手,按手冊規定扭矩)檢查并緊固所有可見的螺栓、螺母,特別是:
夾具檢查:
更仔細地檢查夾具磨損情況,特別是夾持面和活動部件。必要時進行清潔和潤滑。
傳感器檢查:
目視檢查力傳感器、位移傳感器(光柵尺、編碼器)等是否清潔,連接是否可靠。避免觸碰傳感器的敏感測量區域。
校準驗證 (強烈建議):
雖然正式的年度校準是必須的,但每月或每季度進行一次快速的“驗證"是很好的做法。使用已知重量或標準測力儀(如果可用)對力傳感器進行零點檢查和量程內某一點的快速驗證。使用標準量塊或千分尺對位移測量系統進行快速驗證。記錄結果并與歷史數據或校準證書對比,如有顯著偏差應提前安排正式校準。
電氣系統檢查:
檢查接線端子是否有松動或氧化跡象(在斷電狀態下進行)。
檢查散熱風扇(如有)是否運轉正常,通風口是否暢通無阻。
氣動系統檢查 (如適用):
檢查氣源壓力是否穩定且在規定范圍內。
檢查過濾器、減壓閥、油霧器(如果使用)的狀態,及時排水、更換濾芯、加油。
檢查氣管有無老化、泄漏。
軟件/數據備份:
備份設備控制軟件的重要參數設置、測試程序和測試數據(如果設備有存儲功能)。
全面校準:
必須 由有資質的計量機構或按照制造商認可的程序,對設備的力值測量系統和位移測量系統進行全面的、可溯源的校準,并出具正式的校準證書。這是保證測試數據準確性的法律和技術基礎。
深度保養:
可能包括更換老化部件(如密封圈、皮帶、過濾器)、清潔并重新潤滑所有運動部件、檢查電機電刷(如有)、進行更全面的電氣安全檢查等。強烈建議聯系設備制造商或授權服務工程師進行此項工作。
全面檢查與評估:
對設備的整體狀態進行全面評估,識別潛在問題或磨損趨勢,制定預防性維護或更換計劃。
遵循制造商手冊: 這是最重要的! 不同品牌和型號的試驗機在維護要求、潤滑點、潤滑劑型號、校準周期等方面可能有差異。務必以設備附帶的《操作與維護手冊》為準。
使用正確的耗材: 使用制造商推薦或指定規格的潤滑脂、潤滑油、清潔劑等。
環境控制: 保持設備在規定的環境(溫度、濕度)下運行和存放。避免灰塵、潮濕、腐蝕性氣體、強烈振動。
專業培訓: 操作和維護人員應接受專業培訓,了解設備原理、操作規程和安全注意事項。
建立維護記錄: 詳細記錄每次維護的日期、內容、使用的耗材、發現的問題、采取的措施、校準日期和結果等。這對于設備管理、故障診斷和追溯至關重要。
預防為主: 堅持日常和定期維護,能有效預防突發故障,避免因設備問題導致測試中斷、樣品報廢或安全事故。
靜電防護 (對電子類柔性產品尤其重要): 確保設備良好接地,操作人員佩戴防靜電手腕帶,工作臺使用防靜電臺墊,防止靜電損傷敏感樣品。
軟件更新: 關注制造商發布的軟件更新,及時升級以獲得性能改進或修復已知問題(在升級前做好備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