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脹冷縮性能測試與失效分析
電子產品由多種材料組成,不同材料熱膨脹系數存在差異,在溫度急劇變化時,因熱脹冷縮易產生內部應力,長期積累可能引發產品性能問題。在三箱式冷熱沖擊試驗箱中進行熱脹冷縮性能測試時,將電子產品或其關鍵材料樣品置于測試箱內,按照預設溫度沖擊程序開展測試。例如,設定高溫為 120℃,低溫為 -40℃,溫度切換時間控制在 10 秒以內,循環次數為 50 次。測試過程中,利用高精度位移傳感器或應變片實時監測樣品尺寸變化或應變情況。
熱脹冷縮可能導致材料內部應力集中,進而引發材料開裂、變形等問題。通過分析測試過程中樣品尺寸或應變隨溫度沖擊次數的變化曲線,可評估材料熱脹冷縮性能。若測試結束后,樣品出現明顯尺寸變化超出允許范圍,如塑料外殼尺寸變化率超過 5%,或金屬焊點處出現肉眼可見裂紋,表明該材料在溫度沖擊下熱脹冷縮性能欠佳,可能影響電子產品長期使用穩定性,導致外殼破裂、內部電路連接松動等失效情況。
3.2 材料老化性能測試與失效模式
電子產品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受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因素影響,材料會逐漸老化,性能下降。三箱式冷熱沖擊試驗箱可模擬產品實際使用中經歷的長時間溫度變化環境,對材料進行老化性能測試。設定高溫為 80℃,低溫為 -20℃,進行長時間溫度沖擊循環,循環次數依據產品預期使用壽命和測試標準確定,如 1000 次甚至更多。
測試過程中,定期取出樣品,借助顯微鏡、光譜分析儀等設備,觀察材料表面微觀結構變化,分析化學成分是否改變。以電子產品中常用的橡膠密封材料為例,通過觀察其表面是否出現龜裂、硬化,測試拉伸強度、彈性模量等力學性能指標變化,評估橡膠材料在溫度沖擊下的老化程度。若橡膠材料經一定次數溫度沖擊后,拉伸強度下降超過 30%,彈性模量增加超過 50%,表明其老化性能較差,可能致使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密封失效,如手機、電腦等設備防水防塵性能下降,或彈性部件功能減退,影響按鍵手感及使用壽命等問題,最終導致產品失效。提高電子產品耐使用性的策略
5.1 材料選擇優化
基于三箱式冷熱沖擊試驗結果,在電子產品設計階段,應合理選擇材料以提高產品耐溫度沖擊性能。優先選用熱膨脹系數相近的材料組合,減少因熱脹冷縮差異產生的內部應力。例如,在設計手機外殼時,可選用與內部 PCB 板熱膨脹系數匹配的工程塑料,降低溫度變化時外殼與內部組件之間的應力,避免外殼變形擠壓內部電路。對于關鍵電子元件,如芯片封裝材料,應選擇具有良好耐高低溫性能、低吸水性的材料,防止在溫度沖擊和濕度環境下出現材料老化、開裂,影響芯片電氣性能。同時,關注材料的長期穩定性,選擇經過實際應用驗證、在不同溫度條件下性能穩定的材料,從源頭提升產品耐使用性。
5.2 結構設計改進
通過試驗發現的產品結構穩定性和連接部位可靠性問題,在結構設計方面需進行針對性改進。優化產品機械結構設計,增強結構強度和穩定性。例如,對于筆記本電腦內部框架結構,采用更合理的力學設計,增加加強筋、優化連接方式,提高框架在溫度沖擊下抵抗變形的能力。對于連接部位,改進設計以提高連接可靠性。如在 PCB 板設計中,增加焊點尺寸、優化焊點形狀,采用表面貼裝技術(SMT)與插件技術(THT)相結合的方式,提高焊接點在溫度沖擊下的抗疲勞性能;對于排線連接器,選用鎖扣式、插拔力適中且接觸良好的連接器,并在結構設計上給予適當固定和防護,防止溫度變化導致連接器松動、接觸不良。
5.3 生產工藝管控
嚴格的生產工藝管控對提升電子產品耐使用性至關重要。在焊接工藝方面,精確控制焊接溫度、時間、焊接參數,確保焊接質量穩定。采用自動化焊接設備,減少人為因素對焊接質量的影響,保證每個焊接點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對于電子產品組裝工藝,制定詳細、規范的操作流程,確保零部件安裝位置準確、連接緊固。在產品灌封、涂覆工藝中,選擇合適的灌封材料和涂覆工藝,確保灌封均勻、涂覆完整,提高產品內部電子元件對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的防護能力。同時,加強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檢測,對每一道工序進行嚴格檢驗,及時發現和糾正因工藝問題導致的產品缺陷,確保出廠產品具有良好的耐使用性能。